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日讯 外卖餐盒、快递包装、旧衣服……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垃圾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资源”。它能发电,可供热,极大地节约了煤炭资源。如今,在菏泽市巨野县,这些垃圾又多了一种形态——绿色建材产品。
在菏泽市巨野县中科睿民(山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曹传增将生产出的井盖用力摔在地上,检查产品的硬度和质量。他告诉闪电新闻记者,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井盖,其实都是由塑料袋、旧衣服等不可回收垃圾制成的,硬度和韧性都优于传统水泥井盖,价格也比铁质井盖更有优势。
今年60岁的曹传增是土生土长的巨野人,1985年,曹传增转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塑料加工厂工作,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塑料的相关加工工艺了如指掌。1994年,曹传增被推选为南曹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几年后,我们这儿开始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村头村尾放上了垃圾桶,镇里每天派车把垃圾运走。”曹传增说,“我亲眼见证了农村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当时巨野县的垃圾处理主要采用传统的填埋方式,而埋场里的垃圾腐熟平均需要50年,这就导致了垃圾从原先的分散污染转变为集聚污染,加之没有防渗消毒等专业处理方式,垃圾污水渗入地下,极易造成土壤、地下水等环境的二次污染。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困扰曹传增多年的心结。“我心里一直想着一定要闯出一条新路来,赶紧把这个污染问题给解决了。”曹传增说。
在巨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帮助下,曹传增创办了退役军人创业产业园,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研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配套设备。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团队走了很多弯路。“最初设计的垃圾再利用生产过程有一道水洗工艺,利用水洗机洗掉初筛垃圾表面的污垢,但没想到这个环节产生的污水成了新的污染源。370万的设备,我只能当废铁卖了,一共卖了22万。”曹传增回忆。
水洗这条路走不通,团队又开始尝试干法筛分。“我们通过耗氧降解对生活垃圾进行快速除臭、干化、消除渗沥液;再通过筛分,分离出建筑垃圾、渣土、铁制品;把剩余生活垃圾作为可燃物进行转化,形成‘密实料’;最后通过压制,形成井盖、水篦子、塑料托板等一系列建材产品。”中科睿民(山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建国介绍。
经过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2019年,曹传增和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以旧衣物、塑料等生活垃圾制成的井盖。据陈建国介绍,生活垃圾因为成分复杂,渗沥液处置困难,高质量、高效率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而这项技术就走通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全流程的高价值转化。“截止到目前,我们累计耗氧降解无害化处理过的生活垃圾过百万吨,获得了国家3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据了解,目前这条生活垃圾清洁生产示范生产线每天可消纳生活垃圾1000多吨,而巨野县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500吨。也就是说,如果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生产线在解决巨野县全部生活垃圾的同时还可消纳周边县产生的部分垃圾。此外,这条生产线还可生产聚合材料,像井盖、水篦子、路沿石等已大批量推向市场,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
“目前,公司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经在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市推广运用。同时,我们在海南和中铁二十二局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定安县项目正在实施当中。”曹传增介绍。
返乡30多年来,曹传增从一名年轻的退役军人一跃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从特色养殖、孵化全产业链发展到光伏产业、环保项目齐足并驱,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南曹品牌”不仅提高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还让一个既无资源又无区位优势的普通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如今,南曹村作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拥有巨野韵绿、恒业惠生等4家农牧业有限公司、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肉鸭鸭苗孵化年产值约5亿元,种鸭产业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曹传增很有信心。他告诉记者,未来三年将借助海南省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专营服务商,辐射全国近4000多座存量生活垃圾填埋场。“以退役军人为运营主体,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军人的底色始终不会改变。红色引领听党话,绿色输出为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刘少君 武梦彤 巨野台 李勇军 刘瀚允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