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策划/李英波 统筹/贾蓓
■春回大地来
(资料图)
水肥智能供给杜绝农药 全年恒温不间断生产
“植物工厂”四季番茄甜到让你上瘾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通讯员邹雨江)
升降采摘车在苗垄之间的滑轨上自动穿行,方便工人采摘果蔬;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植物生长的要素,全部可以通过全智能平台操作控制……如今,农业生产再也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力气活,在“黑科技”的加持下,正朝着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4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东西湖区鑫三江田园综合体,探访现代化的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在工厂内整齐排列的种植槽上,采用无土技术栽培的番茄长势正好,下个月就将走进武汉中高端超市。据介绍,这家智慧农业“植物工厂”,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理念,不仅把一年四季都变成了收获季,立体栽培种植还使得效益翻番。
番茄智慧种植高产更优质
在“植物工厂”内,随处可见各种监测设施、传感器,还安装有内外遮阳帘、风机湿帘。“大小5亩,不需要太多人工打理。”鑫三江田园综合体项目经理邹雨江介绍,鑫三江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建于去年9月,今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除了果苗移栽和果实采摘时段,工厂水肥控制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废水回收系统、采摘机械系统等多单元协同,可保持自动运行状态,2-3名技术工人就可完成工厂的日常管护。
不用土、不除草、不杀虫,“植物工厂”可实现365天不间断生产。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目前,“植物工厂”中种植的是“千禧果”和“普罗旺斯”番茄。记者观察发现,番茄苗均长在白色基质袋内。据介绍,每个基质袋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20厘米,袋子按相等间距挖有3个苗坑,每个苗坑栽种两株果苗,果苗根部分别插有两根细细的水肥营养管。
“两根营养管能提供番茄生长所需水肥,相当于水肥控制系统的毛细血管。”邹雨江介绍,过去靠人工,水肥的量总是控制不好,如今采用水肥控制系统,会按预设指标进行压力输送,最终滴入苗根。果苗生长的不同时段,对应不同的水肥供应。果苗代谢产生的废水,则通过基质袋底部流入托盘,汇入废水回收系统,经无害化处理后,实现循环利用。
果苗上方,成列的黄色纸片格外抢眼,“这是捕捉飞虫的粘蝇纸,植物工厂不用农药”。
工厂顶部钢架上,电子屏实时更新工厂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基质袋土壤温度、湿度。“这些数据来自密布于基质袋内和室内的传感器,工厂里的‘智慧大脑’分析这些数据后,会进行自动调节。”邹雨江举例说,初春气温偏低,热风机组会适时开启进行增温作业;春末气温升高,温室顶部内外两层防晒网将自动开启;如果室内温度超过20℃,风机和湿帘将自动开启。
“植物工厂”在种植番茄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吊挂式椰糠栽培,这种栽培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种植场地,还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据介绍,使用椰糠作为栽培基质,具有清洁、无污染、无病虫害等优点。而吊挂式的栽培方法,能使番茄秧苗比一般日光温室种植的番茄秧苗高很多,最高能长到三米多。
“采用基质栽培,能提升番茄的品质及产量。”邹雨江说,他们栽培的“千禧果”和“普罗旺斯”番茄,维生素C、钙元素、锌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土壤种植的番茄,“皮薄肉嫩,一口爆浆,甜到上瘾,亩产量可达9000斤—12000斤”。
“植物工厂”摆脱“靠天吃饭”
在“植物工厂”,传统农民变身“新农人”,进行种植、人工授粉、采摘的新农活,月薪最高超过3500元。
工作人员杨翠珍是孝感人,以往在老家种田,来到鑫三江,不仅收入稳定,还长了不少见识。“前两天武汉下大暴雨,我们这的生产却一点也没受影响,一年365天,天天像春日。”杨翠珍说,闲暇时,她总会拍些“植物工厂”的短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大家都纷纷点赞留言,“摆脱‘靠天吃饭’,比以往强太多”。
“植物工厂”里,杨翠珍正在给番茄秧苗进行人工授粉。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邹雨江介绍,“植物工厂”里,包括自己和杨翠珍在内,有超过一半是经过培训的“新农人”。2021年9月17日,武汉市开展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规划总面积6460余亩的鑫三江田园综合体位列其中,东西湖区仅此一家。
“在这里从事农业大有奔头!”邹雨江透露,十年前,她从宜昌来到东西湖,入职刚刚成立的鑫三江农业,见证了武汉智慧农业的孕育发展之路。“今年10月,与智慧农业‘植物工厂’配套的综合服务中心将建成投用,届时,市民可以走进这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信步于智慧生态观光带,零距离感受瓜果蔬菜、食用菌栽培之秘,还能体验田间游走、采摘垂钓之乐。”
“目前综合体一期核心区800亩已基本建成。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休闲旅游和农事体验、科普研学项目的建设,逐一完善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邹雨江说,在振兴乡村产业时,综合体项目将更好地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现有资源活力,助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奋进中的农科创十六
改良种植技术适合本地
武汉珍稀食用菌春季迎丰收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同样是丰收的季节。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多家武汉市生产食用菌的合作社,发现大球盖菇(赤松茸)、羊肚菌等珍稀菌种正迎来丰收。
本地产赤松茸供不应求
在蔡甸区武汉缘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0亩赤松茸正在忙碌的采收中。
据了解,赤松茸头年9月播种,11月下旬就可以进入采收期,一直可以采收到次年4月底,采收期长达半年,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
公司负责人倪礼顺介绍,该公司2018年开始转型生产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主要看中了这个产业的前景。“我们向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马晓龙博士咨询,到底种哪种菌类技术门槛较低、收入较高,马博士就给我们推荐了赤松茸。”
马晓龙博士指导羊肚菌生产。
“您看这一批赤松茸,长得又粗又短,大小整齐,都是供盒马等高端超市的A级货。”倪礼顺指着正在采收的赤松茸说。虽然刚开始种新品种时有点忐忑,但是马晓龙博士很快送来了《武汉地区大球盖菇早秋栽培技术》规范,栽培原料和配方、菇棚消毒和整地、培养料预湿和堆建、菌期和出菇期管理,这些内容都说得一清二楚。按照规范种,基本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为公司的赤松茸种得好,还经常有外地的合作社、企业来参观取经。
丰收的大球盖菇正准备发往市场。
赤松茸销路打开,是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倪礼顺带着公司员工,把正在丰收期的赤松茸配送到武汉各个社区,不少武汉人是第一次吃到这种新品种的蘑菇,并且爱上了它的味道。现在公司的赤松茸主要走电商零售路线,因为销售渠道扩宽,消费市场培育良好,公司自己的货常常供不应求,还收购来自随州、仙桃等地的货。“我们每亩收益在万元以上。这种蘑菇怎么炒都好吃,菌类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我们对市场前景很看好。”倪礼顺自信地说。
控温得当“娇气”羊肚菌长得好
在新洲凤凰镇武汉佳昌隆菌业有限公司,百亩羊肚菌已经进入采收尾声,但负责人晏小辉仍不时掏出手机,查看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羊肚菌这种蘑菇非常娇气,我种了7年才慢慢摸清楚它的脾性。如果管理不好,可能一个小时之内,全部的羊肚菌就会死光,所以真的是一刻都不能大意。”
2016年,晏小辉看中了羊肚菌的高收益,决定开始种植这种珍稀菌类。羊肚菌市场价格高达百元一斤,高价的原因是它不好种,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量低甚至绝收。
武汉的冬天和初春,是羊肚菌的生长期,但这个时间天气偏偏多变,有时候遭遇极端低温天气,有时候又会遭遇突然的升温。
羊肚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是16℃左右,要保持这个恒温非常不容易。“2022年开春正要出菇的时候,武汉下了一场大雪,这让我在去年赔了本。不过今年天气还比较适宜,再加上我用了新的控温方法,所以今年蘑菇长得非常好。”晏小辉说。
2022年,晏小辉打了一口井。井水恒温,天气冷可用于增温,天气热可以用于降温。在大棚里又加盖了中棚,两层棚之间安装喷头,高温或者低温时,都可通过喷井水调控温度,同时,水从大棚两侧排出,既保证了温度又不会影响棚内湿度。再加上安装的智能化监控设备,每十分钟就上传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信息,方便随时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羊肚菌正常出菇,而且长得好。
今年,新鲜羊肚菌从2月28日开始采收,到目前为止,还有少量的二茬菇,亩产在1300斤—1400斤。“这个产量在武汉来说非常不错了,再加上今年羊肚菌的品质非常好,长得又大又整齐,鲜菇我们卖100元一斤。我又引进了烘干设备,也卖干菇,干菇的价格是880元一斤。”晏小辉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一套完全适合本地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今年年底会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来年收成更好。
■农博士
虾苗繁殖推迟 养殖面积增大
小龙虾苗供不应求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通讯员周小平)
进入4月,小龙虾已经在不少虾店露脸,但不少市民反映,除了在一些电商卖菜平台有鲜活小龙虾售卖,菜市场鲜少看到小龙虾的踪迹。对此,长江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武汉本地产小龙虾基本还处于放苗阶段,而且虾苗不足。农业专家建议,水产养殖户要未雨绸缪,从四个方面加强池塘管理,尽量减少损失。
黄陂区武汉中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童明告诉记者,由于去冬今春一直干旱少雨,导致小龙虾苗繁殖较往年至少推迟半个月到20天。“这不仅仅是武汉市一地如此,整个江汉平原主要养殖基地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今年虾苗价格直线上涨,相较往年价格翻倍,但仍一苗难求。”
记者从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因为目前小龙虾消费市场火爆,我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快速增加,今年的养殖水面增加了6万亩左右。去年小龙虾苗价格在13—15元一斤,今年的虾苗价格涨到了23—25元,依旧没有足够的虾苗可以投放进池塘。
武汉市双墩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章荣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购买规格为每斤80—100尾的虾苗5000斤左右。今年的购买合同早就签了,但目前到货量连一半都没有。“前阵子雨少,这两天下了大雨,鱼池里水多了,只等虾苗到货,希望不会错过养殖期”。
童明介绍,合作社共有5家养殖户,是集小龙虾养殖和虾苗繁殖于一体的大型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800余亩,每年为市场提供小龙虾苗20万斤。而今年,由于秋冬季节严重干旱少雨,目前养殖水面缩小到300亩,虾苗产量自然锐减。目前虾苗只能供自家养殖需求,无法销售。“这两天下雨了,后期及时补苗,应该不会错过养殖期”。
目前,小龙虾人工繁殖仍不成熟,苗种来源主要依靠小龙虾自身繁殖,再加上小龙虾产卵率不高,一次只有三四百粒,虾苗产量有限。
针对这种情况,农业专家建议,水产养殖户要未雨绸缪,加强池塘管理,尽量减少损失。一是加强水质调控,想方设法增加池塘蓄水量。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临时性打井提水,加注新水,缓解供水矛盾。对干枯的池塘,将苗种集中转移到水源较好的池塘暂养,或者就近转移至大型水库、河流用网箱暂养,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饲养。二是科学投喂。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饲,加强饲料管理。三是加强病害防控。强化日常管理、应激管理、增氧措施,防止病害发生。四是要有危机管理意识。趁着池塘干枯期积极做好池塘整理、排灌、消毒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为下一步提质增产增效打好坚实基础。
■每周一景
春天的舞台
春天里,东西湖区郁金香公园内种植的120万株郁金香争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有游客换上充满民族风情的美丽服饰,在栈道上跳舞,形成一道风景线。张传明摄
培训品牌农企代表,提高“江城百臻”竞争力
(长江日报记者贾蓓通讯员李峰)
“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日举办首期培训班,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农业集团、各区农业主管部门品牌农业建设相关负责人员、“江城百臻”品牌目录首批20家授权企业代表等共4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活动围绕品牌形象提升与品牌培育发展、品牌标准普及与应用、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市场营销及渠道拓展等四个方面展开。
此次培训是“江城百臻”品牌目录发布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培训,旨在传递“本真武汉味”的品牌价值,增加授权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凝聚共识,持续提升“江城百臻”的品牌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培训结束后,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公室为参训人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参训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班针对性、实用性强,授课内容丰富,增强了大家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信心,对提高自身品牌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城百臻”区域品牌的名片会越擦越亮。
【编辑:邹卓然】
标签: